二战最终以德国的彻底败北落下帷幕,柏林被盟军攻克。回顾战争初期,德军横扫欧洲大陆的景象,与此结局形成巨大反差。好莱坞电影如《兄弟连》或《狂怒》,有时将德军塑造成无能角色。法国喜剧《虎口脱险》也曾对德军进行滑稽化处理。这些描绘都未能反映真实的德军战力。
历史上的德军,曾让整个欧洲为之颤抖。那么,这样一支在战术上近乎巅峰的军事力量,为何最终走向覆灭?其短暂的辉煌与最终的瓦解之间,隐藏着深刻的悖论。本文深入剖析德军的强大之处。它将揭示这些优势如何被战略失误所反噬。战术上的登峰造极与战略上的盲目短视,共同塑造了二战德军的命运。
精兵训练,基础扎实
德军的战术优势并非凭空而来,而是建立在对每一个士兵的极致要求上。其基层作战单位的精妙构建,也为强大战斗力提供了支撑。这种精锐的根基,可以追溯到魏玛共和国时期。当时德国受限于一战后的条约,无法拥有庞大军队。
德国将有限资源投入到培养精英士兵上。希特勒上台后,德国国防军正是在此基础上得以迅速发展壮大。新兵的培养有着极高标准。德国国防部规定,每名新兵都需经过一年的严格训练。
在此期间,他们不仅要精通各类武器使用,从步枪到反坦克炮,还要深入了解战场上的所有装备。德国作为早期工业化国家,国民文化水平和识字率较高。这使得士兵对复杂武器系统的掌握能力尤为出色,为使用先进武器打下基础。
德军对单兵素质的要求同样严格。为提升战斗力,士兵不仅需熟悉作战技能,体能也必须过硬。入伍前,新兵要完成全副武装的50公里行军训练,每套装备重量可达到几十公斤。这证明了德军士兵的强大体能。
此外,德国的义务教育制度为士兵提供了良好教育背景。这培养了他们强烈的集体荣誉感、严格的服从意识和纪律性。这些内在因素,构成了德军强大战斗力的基础。
火力交织,班组制胜
德军在步兵班的编制上也下了大功夫,使其成为火力密集的作战单元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,德军步兵班大致分为步枪组和机枪组。步枪组通常由六名士兵组成,每人配备一支毛瑟98k步枪。
机枪组则由三名士兵组成,装备有MG-34轻机枪、手枪、步枪和多个弹药包。班长普遍配备冲锋枪,这使得德军一个步兵班就能形成完整的火力网。其火力强度在当时各国步兵中名列前茅,堪称最强步兵之一。
战术配合上,德军步兵班展现了高效率。进攻时,机枪负责火力压制,步枪手趁机发动攻击,这种“步机配合”战力彪悍。防守时,机枪提供掩护,步兵进行防守,给敌人进攻造成巨大压力。
德国电影《斯大林格勒战役》曾真实反映二战时德国步兵的战术情况。2013年,德国连续剧《我们的父辈》在第三集中,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年德国步兵的战术特点。其中一个情节,一个排的德军面对一大群苏军进攻,通过各种火力交叉配合,最终击退了苏军。
这个排的德军,还对一个苏军机枪阵地进行攻击,依靠通力合作,硬是拿下了阵地。武器装备的优势也至关重要。二战时期德军装备的MP38/MP40冲锋枪,是一款优秀的进攻性武器,被称为“闪电战的象征”。
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势如破竹,冲锋枪功不可没。苏联枪械设计大师卡拉什尼柯夫曾感叹:“我们为什么败得这么惨?因为德军用的是冲锋枪,而我们用的却是步枪!”这直接促使他为苏军设计自己的冲锋枪。德军一个班,班长端冲锋枪,再加上一挺机枪,其全班齐射的火力输出,确实令苏军初期经常溃不成军。
在步兵班的基础上,德军还为营和排级单位配备了多种远程火力支持装备。这包括迫击炮、反坦克炮和野战炮等,使德军具备了强大的火力支持。
战术天才,布局欧洲
德军的强大不仅局限于基层单位,更得益于其高层将领的战术创新和以“闪电战”为核心的多兵种协同作战体系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德军高级指挥官们并未甘于失败,而是不断总结经验。他们为即将到来的二战做了充分准备,提出了许多创新战术,如多兵种协同作战战术和闪电战战术。
古德里安是威震天下的“闪电战”核心思想提出者,虽然未晋升元帅,但贡献非凡,因此获得“古不帅”的称号。他的战术精髓在于:首先使用空军轰炸机场等重要目标,夺取制空权。然后在空军支援下,坦克集群快速推进,步兵紧随其后,通过突然快速打击,达到速战速决。他强调集中兵力,强力突破敌方防线,并讲究出击要快,不给敌人喘息之机。
曼施坦因则被称为“陆军最强大脑”,在德军中地位很高。他在长期作战中形成了自己的战术体系。他主张集中优势兵力夺取重要战略目标,放弃次要目标。战前强调侦察敌情,树立自信但不盲目自信,并尽可能杀伤敌人有生力量。
曼施坦因还强调敢于冒险,抓住时机迅速出击。他主张知己知彼,善于在作战时扬长避短。他还发展了机动防御和弹性防御战术。机动防御依靠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机动性,捕捉战机对敌方发起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击。弹性防御则是其升华,进攻时大胆采取迂回穿插战术瓦解敌方防御体系,防御时则把坦克部队作为预备队对进攻中的敌人进行反击。
隆美尔,素有“沙漠之狐”和“战术天才”之称。他在北非战场的高光时刻,依靠出色战术曾“吊打盟军”。他自己也在短短两年内从中将晋升为元帅。隆美尔的战术思想包括:先派小股部队引诱敌军,然后对引诱出来的敌军进行伏击。
他还提出破坏战术,派出精干突击队深入敌方腹地,对敌方重要设施进行破坏。隆美尔也擅长欺骗战术,利用伪装欺骗敌人,主力趁机对敌方发动突然攻击。他还运用心理战术,想方设法给敌军制造恐慌,利用恐慌瓦解敌人。
隆美尔特别强调各兵种协同战术,注重空军、装甲部队和步兵的协作。通过多兵种协作,在进攻中发挥最大效力。德国的多兵种协同作战是一项极具创新性的战术,要求空军、陆军乃至海军之间的紧密配合。德军会先派出战斗机夺取制空权,然后派遣俯冲轰炸机清除敌军威胁陆军的目标,最后陆军快速进攻,碾压敌军。空军、陆军和海军各自独立但又相互配合的作战模式,为德军提供了巨大的作战优势。
这些名将的战术水平,充分说明德国当年能够横扫欧洲,绝非偶然。德国将坦克集中在精锐的装甲部队中,充分发挥了坦克的威力,从而迅速突破敌军防线,与法国、英国等国分散部署坦克形成鲜明对比。
闪击欧洲,战绩惊人
德军的强大,从其战绩单上可见一斑。从1939年起,短短几年内,德国先后占领了欧洲32个国家。除了英国和苏联的大半江山,整个欧洲几乎被德国和意大利囊括。德国占领北欧和西欧仅仅用了9个月时间,平均每月近4个国家被吞并,其战力在人类战争史上极为罕见。
1939年9月1日,德军对波兰发起突袭,出动2000架飞机和2500辆坦克,150万步兵随后跟进。波兰空军遭到歼灭,德军坦克长驱直入。只用一个星期就打到华沙郊区,又一个星期占领波兰大部分领土。28天后,德军全面占领了当时军力欧洲第五强的波兰。
攻占波兰是德国二战时期对外扩张的首战,首战就使用“闪电战”术,不到一个月就吞并了一个军事大国。1940年5月10日,德军对法国发起“闪电战”。先轰炸机场夺取制空权,然后突然进攻比利时吸引英法联军北上。
德国的坦克集群趁机从阿登山区插入盟军纵深,将盟军包围在海边。盟军虽然组织了敦刻尔克撤退保住有生力量,为以后的反攻保留了实力,但德军绕过法国苦心经营的马奇诺防线,从侧翼包围法国守军并挥师南下。
法军根本抵抗不住德军攻势,6月14日巴黎失守。6月22日德法签署停战协定,法国以惨败告终。当年的法国拥有欧洲大陆最强陆军,海军和空军也不差。以空军做比较,德国向法国战场投入3000架战机,法国也拥有1500架战机。
法国还驻扎着英国空军的350架飞机,同时英国的1000多架飞机可随时跨海支援。但德军运用“闪电战”,一波空袭就使法国空军受到重创,最终德国空军基本掌握了制空权。这使法国的陆军和空军,包括英国的支援部队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。德法之战,再次显示了“闪电战”的神威。
1941年6月22日,德军对苏联发起“闪电战”。此役德军投入飞机5000架、坦克4300辆、兵力达550万人。德军仍然选择用空军轰炸机场和重要设施的方法,掌握了前线的制空权,同时德军坦克集群快速推进。
苏军被打个措手不及,迅速丧失阵地。苏联丢失了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,虽然只占全苏较小比例,但丢失的都是欧洲部分最富庶的地区。沦陷区人口有7450万人,占全苏40%,而且苏军还损失700万人。德军的“闪电战”最初效果明显。
德军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,便成功推进了600公里,几乎摧毁了部署在苏德边境的苏联空军。在此过程中,德国还发动了几次著名的围歼战,如基辅围歼战和维亚济马围歼战,成功歼灭了近130万苏军士兵,打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战绩。
战略短视,致命的败笔
德军的强大终究有限,其力量主要体现在战术层面。然而,在战略决策上,希特勒却频频出现昏招,将德国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。不得不说,德军的强大是有限的,因为它只表现在战术层面。
第一个致命失误,是德国不该挑战英国。希特勒被战争初期的胜利冲昏头脑,非要挑战海峡对岸的英国。海峡阻隔使“闪电战”无法施展,德国只能依靠空军轰炸。但单靠轰炸无法征服大国,且招惹拥有强大海军的英国,无异于自杀。
一个强大的英国,已经够德国招呼的了。希特勒偏偏又去招惹更强大的苏联。虽然“闪电战”初期让苏军措手不及,并占领了大片领土,但拥有顽强抵抗意志、巨大战略纵深和强大战争潜力的苏联,并非德国能够轻易征服。
很快苏德战场就进入相持状态,经过苏军的浴血奋战,1943年转入战略反攻。1945年,苏军和盟军攻入柏林,德国战败。德军最终遭致失败,是因为德国打的是非正义战争,是战略上的失败。德军战术上无论多么强悍,都难逃失败的命运。
国力上的差距也决定了德军的最终命运。尤其是美国、苏联等国家的强大工业生产能力,远超德国,无法支撑旷日持久的多线作战。而且,德国的盟友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突出。
这导致德国一直要面对英美苏等强国的持续轮番攻击。即便如此,德国军队依然能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,顽强坚持多年。最终德军被苏联赶回本土,并被苏美英等国联合击败。这可以说从战争之初就已注定。
结语
德军的案例,清晰展现了战术上的辉煌与战略上的短视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。其从单兵素质到战术体系的卓越,与最终在战略层面上的全面崩溃,共同构成了军事史上一个深刻的悖论。德军的强大是战术性的,而其失败则是战略性的。两者极不匹配,最终导致了德军的覆亡。
历史告诉我们,即使拥有世界上最精锐的军队、最先进的战术,如果战略大局偏离,战争性质缺乏正义基础,并缺乏足够的综合国力支撑,最终也无法避免失败的命运。这是一种深刻的军事历史警示,强调了军事力量的强大,必须与国家战略、国际道义和综合国力相匹配。
昆明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